新加坡教育与语言学者陈家骏博士的新书,文章无所不谈,谈论的范围包括当前新词语、颜色词、语言美学、文学作品语言等。这些随笔似的小文章,谈论各地词语在使用上有哪些不同,或是文章语言的如何巧思妙想,或是文章结构的如何构思,旨在希冀能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中文的精彩绝妙之处。
【作者前言摘录】
有学者说,文化分成物质及精神文化两种。前者是有形的,而后者是无形的。如华人说的孝道,我们要如何尽孝,这一过程,是有形的;但孝道有何意义,我们为什么要尽孝,却是无形的。汉字正好两者兼具,汉字为什么要这么写,若要追根究底,其实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之处。例如"未",指的便是树的末梢,有"未来"的意思。而汉字的组合,很多时候,其背后也有故事。例如"毛病"一词,据明代徐咸的《相马经》所记录,指的是马毛的生长,借以看出马儿的优劣。大概到了宋代,"毛病"一词,便扩大到指人或物的毛病。
除了可以从词义的发展,看出词语的特点,我们从不同地方的词语中,也能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,如新加坡人说"樱桃",香港及中国却叫"车厘子"。"车厘子"是根据英语发音而来的。新加坡及台湾人口中的"奇异果",中国则不采用音译,而称之为猕猴桃。此外,在不同时代,随着新事物的出现,我们也能看到许多的新词语。尤其是疫情期间,新词语的出现,更是层出不穷。
【作者简介】
作者陈家骏曾任新加坡高才教育组中文部老师、母语部主任、新加坡考试与评鉴局华文专科评卷员、义安理工学院高级讲师。2015年移砚至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,任讲师一职,教导词汇学、修辞学、语法、语言和言语知识课等科目。著有专著:《文学语言论集》、《马华作家文学语言研究》。文学作品有:《越走越远》、《踩着黄丝带走回家的路》、《午后的公园是猫儿散步的天地》等。